新闻动态
红军名将熊国炳,失踪23年沿街乞讨,为何最终饿死也不去找组织
发布日期:2025-02-05 07:59    点击次数:163
 

前言

熊国炳,这位红军名将,曾经战功赫赫,但最终却在失踪23年后,沦落到街头乞讨,孤独而悲凉。

令人震惊的是,即便在生命的最后,他也始终没有去找组织求助,宁愿饿死在外。为什么?

他曾经是革命的英雄,怎么会走到如此悲惨的地步?

在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复杂情感与深刻原因?

他的选择,或许不仅仅是个人的无奈,更是时代的悲剧。

跟随这段传奇故事,揭开熊国炳最后的选择背后,那个不为人知的真相。

在历经动荡不安的年代中,一些贫困出身、受人欺压的老革命家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他们或是为了反抗而奋斗,或是选择加入革命队伍,最终走向辉煌而精彩的人生。而今天我们所要讲述的这个人,便属于第三种类型。他曾是红军的高级将领,但却在战乱之后失踪了整整二十三年,不愿意去找组织,宁愿沿街讨饭、忍受饥饿而不愿归队。这位人物便是熊国炳将军。看到这里,各位可能会十分震惊。毕竟,一个高级将领居然会被饿死,而且这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时期。那么,他为何不去寻找组织?其中是否隐藏着什么秘密?今天,让我们一同回顾熊国炳将军的一生,一探究竟。巴山勇士——熊国炳1899年,戊戌变法的失败刚刚过去,国家面临着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和沉重的赔款。清王朝的腐朽正在走向末路,百姓们背负着沉重的苛捐杂税。在这个时候,熊国炳出生在四川省通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熊国炳原名叫做“熊廷南”。在熊国炳的出生之后,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也相继出生。熊国炳的父亲面对着一家七口需要养活的情况,额头紧锁充满了愁苦。熊国炳上了短短两年的学后,因为家庭无法承担孩子上学的费用而被迫放弃了学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的经济状况越发困难,小小年纪的熊国炳不得不经历被父母痛苦地过继给他人的命运,从熊廷南改名为现在的熊国炳。在养父母的支持下,熊国炳重新踏入学校,继续他的学业。然而,好景不长。养父熊邦杰是一位医生,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家庭的生计,难以支持熊国炳继续上学,只得让他无奈地退学。尽管退学了,但熊国炳并没有放弃。他决定跟随养父进山采药,学习各种本领,为将来在大山中生活打下基础。在16岁的时候,经过养父母的介绍,熊国炳与太平山的赵紫香结为夫妻。然而,不久之后,养父在出诊途中不幸溺水身亡,养母因悲伤过度不久后也离世。熊国炳和妻子开始受到族人的驱赶,被迫离开熊家坪,搬回了熊家湾居住。后来由于无法忍受当地势力的欺压,他们搬到太平山与岳父同住。再后来,他们又去天池寨开垦荒山,一家人搬进了深山老林,过上了靠种田和狩猎为生的生活。经历了艰辛的生活和生计的磨砺。在一次狩猎中,熊国炳不慎中了别人设下的毒箭,他忍受着剧烈的痛苦,咬紧牙关将毒箭拔出并挤出毒血,成功保住了性命。有人还说他曾独自击杀一头老虎。因此,山里的人们称他为“巴山勇士”。1932年12月,熊国炳在一个集市上邂逅了一个名叫刘子才的人,他正是改变了熊国炳一生命运的人。投身革命当时,红四方面军正在从鄂豫皖转战到四川,准备在这里建立革命根据地。刘子才是安徽六安县人,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受组织的委派前往川北的通江和大巴山一带,发动群众支援红军入川。刘子才通过购买山货的方式,认识了熊国炳。两人相处熟悉后,刘子才透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并向熊国炳介绍了红军的情况,并请求熊国炳帮助红军进行地形侦查和情报收集。在熊国炳的协助下,红四方面军向川北地区推进,先后占领了通江和巴山等地。熊国炳的出色工作表现,使得红军在1933年1月就成功建立了赤北、赤江、南江、巴中等苏维埃政权。1933年2月,熊国炳受到全票选举,成为川陕苏维埃政府的主席,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高级领导之一。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他就成为了川陕地区苏维埃政府的主席,这是任何人都难以想象的成就。随后,他作为主要领导人,仅用十几天的时间就建立了六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并承担起了红四方面军后勤运输的重任。熊国炳的工作成绩得到了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徐向前、李先念、廖承志等人的认可。在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成功会师,但长征的征程并没有停歇。作为红军高层的熊国炳只能忍痛告别亲人,跟随红军继续北上。然而,熊国炳刚一离开,他的家人就遭受了敌人残酷的报复。他的父母被抓进监狱,两个年幼的儿子被冷酷地杀害,无人敢接收尸体。妻子在被释放后无家可归,最终饿死在无助中。那时的熊国炳还毫不知情,他仍在前线与敌军激烈战斗,勇敢地冲锋陷阵。当他得知家人的惨遭后,他感到无比的悲痛和愤怒,对敌人的残忍行径深恶痛绝。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革命,反而将悲痛转化为力量,更加专注地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在熊国炳悲痛的时刻,时任川陕省委妇女部长的张庭富给予了他鼓励和安慰。熊国炳以其正直的品质和对党的忠诚深深地赢得了张庭富的敬佩。张庭富的鼓励和支持渐渐地使熊国炳从悲伤中走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并成为了革命伴侣。浴血河西,心中有愧经过漫长而艰难的长征,红四方面军于1936年10月10日终于抵达甘肃会宁。然而,他们没有太多时间休息,因为他们还需要执行西征新疆的计划,以便与苏联建立联系并获取援助物资。中央决定成立西路军军政委员会,负责西路军的所有事务,并任命了11位委员,其中包括徐向前元帅、王树声大将等重要人物,而熊国炳正是这其中的一员。1936年10月,为了与苏联建立联系,红军进行了名为“宁夏战役”的行动,旨在打通河西走廊。然而,当以红四方面军为核心的西路军成功渡过黄河后,国民党的步兵、空军和骑兵展开了疯狂的围堵,将原计划一同渡河的红31军等部队隔离在东岸。因此,西路军的21800名士兵被迫孤军奋战。这次西征之路注定是一个悲壮的旅程,西路军的后勤补给被完全切断。在极度困难的环境下,每人只有6发子弹,没有冬衣,没有后方支援,没有给养,并且没有武器弹药补给,更没有群众的支援。西路军面对着数倍于自己的马家军骑兵的包围追击,他们经历了占领景泰、打下古浪、穿越威武、战斗临泽、攻占高台等战斗,消灭了超过25,000名敌人。然而,由于弹药和粮食耗尽,加上人数稀少,西路军最终在祁连山遭遇战中战败。西路军战败后,熊国炳在受伤的情况下被俘。因为他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再加上身受重伤,马家军误以为他只是个伙夫,于是释放了他。被释放后,熊国炳仍然不放弃追赶西路军的决心。然而,由于伤势过重,他只能流落在酒泉屯升乡,幸好得到了当地的善良百姓的收留。这位善良的老人不仅将熊国炳带回家里进行救治,还收留了他并治疗了他快要坏死的双腿。经过一段时间的养伤,熊国炳的伤势好转了,但敌人却对周围进行了严密的封锁,使得他一直无法与组织取得联系。与此同时,国民党正在大肆搜捕红军,熊国炳毫无疑问被列为“首犯”之一。甚至还有1200元大洋的悬赏金,活捉他,或者600元大洋买他的人头。为了生存,熊国炳经过他人的介绍,结识了四川已故同乡的妻子白玉生,两人在相处一段时间后结为夫妻。熊国炳也因此改名为张炳南,重新过起了贩卖散货的小贩的生活,艰难地维持着生计。1949年,酒泉被解放军解放,当解放军进城时,张炳南也在欢迎的人群中。此时的他已经年过暮年,两鬓斑白,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他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张炳南并非没有想过寻找组织,只是每当他想到西路军的失败,想到自己带走的那么多川北子弟们在战场上牺牲,他就被重重顾虑所困扰:党还会原谅我吗?有些知道熊国炳之前事迹的老乡们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不去找党和政府寻求帮助。熊国炳悲伤地回答道:“出征时有两万多人,最后回到延安的只剩下不到五千人。我哪里还有脸面再去找组织,我对不起那些如此信任我的战士们啊”直到1960年,全国正面临着严重的饥荒,这位曾经征战沙场的62岁红军高级将领,在隐姓埋名了20多年之后,在饥饿和病痛中默默离世。徐向前、陈明义等战友们直到20多年后,才得知熊国炳的不幸遭遇。1986年5月,酒泉地区的一些同志在为撰写酒泉市西路军老战士的小传而查阅历史档案时,偶然发现一个名叫“张炳南”的西路军老战士。而这个人竟然就是曾经名声显赫的熊国炳。这个发现让这位曾经神秘消失的红军将领重新浮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2009年,为了纪念熊国炳这位曾任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被赞誉为“巴山勇士”的英雄,一座他的塑像在四川省达州万源市竹峪中学举行的揭幕仪式上正式完成。结语历史无法言说,但英雄永存不朽。在熊国炳将军悲壮的一生中,淡泊名利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发出了耀眼的光芒。熊国炳的壮举也许无法再现,但他的精神将像种子一样在神州大地上广泛传播,生根发芽,并永不停息。我们将永远铭记他的名字,学习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